思逸书院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章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3362【黄河长江大桥】(1 / 2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“皇上,奴才去太医院问了,这瑞麟香是太医院多位太医共同研制的。”李玉请示道,“您看…”

原本是一人研制的,所以才赏两匹天鹅绒。如今却是多位太医共同研制,那要赏得人可就多了,他不敢擅专,还得回来请示。

“一并赏了吧。”项南点点头道。

“嗻。”李玉随后吩咐去了。

项南则是眉头紧皱,想顺着瑞麟香这条线索去查,看来是没戏了。

因为多位太医共同研制,谁经手都有可能。在里面干活的小太监,都可能在制香的时候,偷偷滴入几滴附骨子油。

甚至往宫中送药的药商,也可能在药材中做手脚。毕竟附骨子这种毒物很罕见,那些太医都未必能认识。把附骨子油渗入药材中,就更不容易被察觉了。

这样一来,要想追查,简直难如登天,嫌疑人实在是太多了。

“既然查无可查,就只能‘引蛇出洞’了。”项南考虑之后自忖道。

接下来的一段时间,项南主要在设计黄河大桥、长江大桥两项重大工程。

自古以来,长江、黄河上都没有盖过桥,主要是因为难度太大了。

黄河下游河宽都有好几里地,而且水流湍急,泥沙倾泻,要想建桥十分困难。长江比黄河水文条件还恶劣,不仅河宽水急,而且最深处七十多米。

要在上面搭桥,简直难比登天,所以自古才有天堑之称。

但要是不建桥的话,东南铁路就无法畅通,只能被长江、黄河截为三截儿,那通行效率将大打折扣,所以桥是必须要建得。

只有建了桥,南北交通才能畅通无阻。

自古说得好,隔山不为远,隔河不为近。可见河流对交通的阻碍,甚至一座大山还大。而交通没了阻碍,那百姓来往、商品贸易甚至文化流通,都不在是问题。

项南已经派出人去勘察两河的水文情况,其中还有科学院的洋人们。

项南征服欧洲之后,从各大学校、各科研机构掳掠了海量的人才。比如不列颠皇家科学院、瑞典皇家科学院、法兰西科学院…加在一起超过几万之巨。

全部被迁徙到了京城,被软禁在西山做研究。他们之中有数学家,有化学家,有发明家、有医学家、有物理学家,有生物学家,有土木工程师…汇聚了整个欧洲的智慧。

再加上项南这个超级天才,要在黄河、长江建桥,并非是不可能的事。

事实上,中國第一座黄河大桥,就是在光绪年间搭建的,从设计到完工用了五年时间。中國第一座长江大桥,是武昌汉口长江大桥。五五年动工修建,五七年投入运营。

但其实这座大桥,在光绪年间已经立项,各项准备工作均已就绪。但就是因为当时清朝已经风雨飘摇,根本凑不出造桥的钱,所以才使得这个项目被搁置。

到了民國,战乱频发。再加上修桥耗资巨大,长江大桥的修建,只得一拖再拖,到了建國之后才终于开建。

由此可见,在当时而言,在黄河、长江建桥,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只是因为钱,所以才不好弄。

但现在大清多得没有,钱还是有的。经过历年征战,大清现在拥有四亿人口,数千万平方公里领土,国库存银高达二十五亿两,黄金都有五亿两。

另外,中原加欧洲,年钢铁产量超过五百万吨。其中大清钢铁工艺最好,但是法兰西的钢铁质量最好。

因为法兰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,自古便以出产铁矿石闻名,而且都是富矿,稍加提炼就可以造出不错的刚钢材。

相比起来,中國的铁矿石多是贫铁矿,要想炼出好钢可费了大劲了。

而桥梁建设,必须要好钢,还得要高强度、高韧性还要耐腐蚀,所以为了凑齐钢材,项南不得不从欧洲把好矿石万里迢迢运到中原来冶炼。

与此同时,刘墉到了江南之后,先巡视了各地的河堤、国库、粮库,又考察了一下当地的官风吏治,风土人情。

做到基本有数之后,随后才开始查董举人一案。

而第一件事,就是开棺验尸,重验被害人李小富的尸首。

因为这件案子的根由,就是李小富死于毒殺。但如果屍体检验没毒,那整个案子也就是个冤案,所有的推理,所有的审问,所有的判决都是无用功。

而这个案子一旦翻过来,不只江南官场将发生地震,就连京城都会震天动地,所以刘墉也不得不慎重。

得知刘墉要开棺验尸,当地知县杜大志、知州沈珏都有点怕。

因为李小富是否死于毒殺,他们两个其实并不太清楚。只是因为仵作那么说,他们就那么信了,事后也没有安排复检。万一李小富不是死于毒殺,麻烦可就大了。

所以他们特地鼓动李小富的族人,前去阻止刘墉开棺验尸。一大帮人围在坟前,阻止兵丁们动手。

说是开棺会惊扰死者,影响风
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